7月2日,江西飞行学院文法学院社会实践团队走进瑞金市叶坪镇朱坊村,以青年智慧激活红色资源,用专业技能赋能乡村民宿升级,在革命老区探寻乡村振兴的“红绿融合”新路径。

红色民宿升级:从“住得下”到“留得住”
朱坊村拥有中央红色医院、红军卫生学校等十余处革命旧址,是苏区时期重要的后勤基地。团队调研发现,该村已初步构建“红色旅游+特色产业+创新模式”框架:修缮旧址打造教育平台,配套采摘园、房车营地延伸链条;村党总支引入无刺玫瑰、光伏项目,以“龙头企业+合作社+职业菜农”模式发展大棚蔬菜;村民通过土地流转、基地务工增收。然而,品牌影响力弱、服务标准化低、文化挖掘浅等问题制约着民宿产业升级。

针对痛点,团队提出将红色历史与客家文化融入民宿改造:在客房融入红军卫生史元素,设计“红色药草香囊制作”等体验活动,推动民宿从单一住宿向“文化沉浸+康养体验”转型。“当游客亲手研磨草药、听老党员讲述红色医卫故事,民宿就成了活态文化课堂。”队员王振彪在调研笔记中写道。
田间地头调研:论文写在振兴一线
朱坊村红色药史馆以其图文展板、药材实物和问诊、药材鉴别等互动项目,成为文旅融合新支点。团队建议进一步开发“红军药膳”研学课程,深挖康养理念与红色文化的结合点。

更深入的是田间实践:学子们跟随农户劳作,在大棚记录数据,与菜农探讨“农旅融合”方案。“磨出茧子的手掌、晒得黝黑的皮肤,比任何课堂都更让我理解‘乡村振兴’的分量。”学生聂宇欣感慨。这种“沾泥土”的调研,让团队精准捕捉到农户对技术培训、市场对接的需求,为校地合作奠定了基础。
校地协同共振:青春动能激活老区引擎
“大学生带来的不仅是设计方案,更是互联网营销、品牌运营的新思维。”朱坊村驻村党支部书记钟瑞明道出基层对青年人才的期盼。学生也表示,以后会通过多种形式,为朱坊村民宿线上推广、红色资源开发等提供智力支持,助力“红土康养”品牌走向更广阔市场。
当夕阳为朱坊村的红色旧址镀上金边,实践团队的笔记本已写满数据与构想。这些带着青春温度的成果,正化作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。“当00后学子把青春理想植根红土地,振兴之路便有了最蓬勃的青春动能。”团队指导老师刘丰琴如是说。

(文、图/蔡羽 姜康 一审/刘丰琴 二审/林芸 终审/曹国平)